4月28日,油茅金龍魚發布了2023年一季度報告。對于這份業績,股民們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業績華麗大增,因為凈利潤漲超6倍:
“今年一季度,金龍魚實現營業收入610億元,同比增長7.9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5億元,同比增長645.99%?!?/p>
有人則認為業績不及預期,因為扣非凈利潤下降:
“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2.4億元,同比下降70.94%?!?/p>
那么,金龍魚的業績究竟是增是降?
對于凈利潤大漲的原因,金龍魚在季報中稱,主要在于“廚房食品產品的利潤明顯回升”。
金龍魚的廚房食品涵蓋食用油、大米、面粉及掛面、調味品、食品原輔料等家庭及工業用產品。
一季度,隨著國內餐飲行業的逐步回暖,廚房食品的銷量較去年同期有所上漲;另一方面,大豆、大豆油及棕櫚油等公司主要原材料的成本低于去年同期。
銷量上漲和毛利率提升共同推動了廚房食品的利潤增長。
對于扣非凈利潤下降的原因,金龍魚稱,“是因為未完全滿足套期會計要求的衍生金融工具損益的影響”。
季報顯示,金龍魚一季度非經常性損益項目收益超6億,“這些收益主要產生于用來管理其商品價格和外匯風險的衍生工具?!?/p>
換句話來說,金龍魚在一季度有一些套期保值等風險管理業務,體現的盈利有6.26億,被劃定為非經常性損益,加上其他的一些非經常性項目損益被扣除后,則金龍魚的季度凈利潤為2.4億元。
這是怎么回事呢?
為了規避原材料大幅波動的風險,國內大型糧油企業已普遍開展套期保值業務,金龍魚也不例外,參與了大豆、豆油、棕櫚油等大宗商品的套保業務。
套保業務實質上是風險對沖。通常來說,當某種商品市場價格大漲,期貨部分會體現虧損,現貨會體現盈利;當市場價格下跌的時候,現貨會體現虧損,期貨則會體現盈利。
大豆等原料進口,從下訂單、運輸、生產到包裝油等成品銷售,一般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滿足套期會計要求的期貨損益會計入成本,但現貨的損益需要等到銷售后才能體現確認,會存在時間性差異。
而企業生產經營和套保業務都是滾動連續的過程,最終的盈虧情況,是期貨與現貨損益對沖后的結果;因此會計記賬角度來看,一些套保等業務“未完全滿足套期會計要求”,被認定為“非經常性損益”。
拋開對凈利潤數據的復雜界定,我們可以從另一個數字來解讀金龍魚的業績。
一季度金龍魚產生了更高的現金流量凈額,比上年同期大增三倍多(362.8%)。
這說明金龍魚掙的多了,花的少了。也就是說產品賣的更多,銷售回款增加;另一方面采購價格下降,整體庫存減少,營運資金需求相應減少,于是實現了強勁現金流入。
現在,我們再換個角度看高達6億多的“非經常性收益”。
這說明一季度金龍魚的套保等風險管理業務量有所上升,對應的是現貨端產銷量的提升,尤其是與期貨價格緊密聯動的餐飲中包裝及散裝產品。
金龍魚的母公司豐益國際在同日發布的一季報稱:該公司一季度食品板塊的銷售額整體增長,主要是由于中包裝和散裝產品的銷量增加,尤其是在中國市場。
這也與今年以來糧油行業的整體復蘇情況相符。防疫政策放開后,國內糧油需求出現恢復性增長,增長最快的是餐飲需求對應的中包裝產品。
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餐飲收入12136億元,同比增長13.9%,其中3月份餐飲業收入3707億元,同比增長26.3%。
業內普遍認為,相對于家庭小包裝產品,餐飲渠道的成長速度會更好一些。餐飲糧油產品以前以散裝為主,未來的趨勢是包裝化、品牌化。
包括金龍魚在內的頭部企業強者恒強,憑借上下游產業鏈的貫通優勢,有望在餐飲渠道實現更大的市場增量。
另外,據財聯社報道,金龍魚表示將繼續加大對中高端產品的推廣力度,布局細分市場。
在之前的投資者交流活動中,金龍魚也曾表示,公司小包裝油的中、高端產品占7成以上,包括胡姬花花生油、稻米油、橄欖油、高端菜籽油等品類。雖然近兩年來增速有所放緩,但隨著消費升級以及宏觀經濟形勢轉好,預計未來中、高端產品的增速會較快。
總而言之,金龍魚一季報釋放出積極信號。隨著疫后消費需求復蘇、成本下降及餐飲渠道增長、高端化趨勢推進,金龍魚業績有望繼續實現良好增長,糧油行業整體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