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投安信期貨研究院
中澳菜系貿易是近期菜系市場投資者關注的一個重要變量,市場對于中國進口澳大利亞菜籽的預期自去年11月G20峰會中澳元首會晤而起,澳大利亞菜籽在2022年增產顯著,其對出口菜籽至中國的積極性也較高。近期中澳解決大麥爭端達成共識,兩方菜系貿易的預期快速升溫,本文將從澳大利亞22/23年度出口能力、23/24年度產量趨勢等角度論述中澳貿易趨勢對國內菜系期價的潛在影響。
核心觀點:
1、2022/23年度澳大利亞菜籽與小麥擠占大麥面積,加之天氣良好,菜籽產量創歷史新高。
2、澳大利亞農業為出口導向型,中澳大麥貿易的走向可作為觀測中澳農產貿易關系的指標。
3、歐盟菜油需求不振,當前繼續進口的訴求不強,澳大利亞存在對華出口菜籽的積極性。中澳關系若好轉,澳大利亞菜籽與菜油對華出口預計在2023年二季度或三季度將出現放量。
4、大麥與菜籽的面積之爭可能出現,兩者播種期均為3至5月,2023/24年度的面積之爭或并不明顯,但若中澳大麥雙反結束,2024/25年度大麥面積預計將顯著修復,菜籽的面積呈現下滑趨勢。
5、澳大利亞菜籽目前出口標準不符合中國的入境檢驗檢疫要求,若中澳在菜籽貿易上達成協議,將主要從黑脛病檢測和雜質含量兩方面更新條款。
6、若中澳菜籽貿易協議的關注時間從去年11月G20峰會算起,半年后時間點或是6月份;若關注起點按照中澳大麥爭端熱議的今年3月份算起,半年后時間點是10月份。從程序上推斷,中澳菜籽政策轉變的時點最快在今年6-10月份。
7、澳大利亞菜籽22/23年度出口目標預計已完成約七成,9月份前尚未出口量推算為212萬噸。
一、澳大利亞菜籽產量概況
澳大利亞菜籽3至5月播種,10至12月收獲,主產區在澳大利亞的南部地區,按照2022/23年度的產量占比看,西澳大利亞占比52%,新南威爾士州占比22%,維多利亞州占比17%,南澳大利亞州占比9%。
澳大利亞夏季作物主要包括高粱、棉花、大米,2022/23年度總產500萬噸,為歷史第七高產量,高粱250萬噸、棉花120萬噸、大米50萬噸。
澳大利亞冬季作物主要包括小麥、大麥、菜籽,也即菜籽的主要競爭作物是小麥和大麥,2022/23年度澳大利亞冬季作物產量創紀錄高達到6730萬噸,小麥3920萬噸創紀錄最高,大麥1410萬噸為歷史第三高產量,菜籽830萬噸創記錄最高。
2022年創紀錄的冬季作物豐收主要得益于澳大利亞春季天氣潮濕涼爽,是僅次于2010/11作物季的種植天氣,尤其是西部地區最為受益,南澳大利亞州單產增幅最大是35%。然而東部地區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出現了局部的洪水與內澇破壞,使得其單產分別略降與持平。
另一個驅動增產的因素是菜籽播種面積大幅增長,擠占大麥的種植面積。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2022/23年度澳大利亞小麥面積增長27萬公頃,菜籽面積增長65萬公頃,而大麥面積下滑100萬公頃。菜籽與小麥均在擠占大麥的生產空間,這與中澳大麥爭端有密切關系,此前澳大利亞大麥的70%出口至中國,至今澳大利亞大麥面積已經連續下滑兩年。
從成本端上看,進口端交易巴西豐產、貼水下滑等偏空因素,5月到港量較大,若海關商檢周期問題在4月底或5月初解決,07粕類及7-9價差將面臨小幅向下波動的空間。但如果商檢問題在4月底仍未解決,07偏多的情緒仍將延續,7-9價差也面臨短期的支撐。
二、對澳大麥雙反復審的即期與遠期影響
澳大利亞農業為出口依賴型產業,我國是其谷物類最主要的買家。2018年開始,中澳關系陷入低谷,雙方外交一度陷入凍結狀態,對澳洲農業的出口影響較大。中澳關系成為農產品投資者關注點開始于2018年的大麥關稅爭議,2018年11月19日與12月21日商務部發布了兩份公告,決定對澳洲大麥進行雙反調查;2020年5月18日發布公告對其采取雙反措施,征收期為5年。
2022年中澳關系多次出現了緩和的跡象。6月12日,中澳雙方自2020年1月以來首次進行高級別官員會談。9月澳農業部稱,過去一年中國是澳大利亞小麥的最大買家。11月16日,G20峰會期間中澳元首會晤,引發了市場的高度關注,被解讀為中澳關系或逐步升溫。
2023年3月20日,中國酒業協會向商務部提交了《大麥反傾銷措施和反補貼措施復審調查申請書》,請求商務部對澳大利亞大麥雙反的必要性進行復審。
2023年3月27日,商務部就收到復審申請事宜通知各方。
2023年4月14日,商務部決定自4月15日起對澳大利亞大麥雙反進行復審,調查應于2024年4月15日前(不含當日)結束。
即期影響:
澳大利亞菜籽處于2022/23年度產菜籽的出口季,澳大利亞菜籽此前主要對歐盟出口,因歐盟本季對烏克蘭葵花籽、菜籽,以及澳大利亞菜籽的進口較多,但歐盟菜油需求不振,當前繼續進口的訴求不強,澳大利亞存在對華出口菜籽的積極性。中澳關系若好轉,澳大利亞菜籽與菜油對華出口預計在2023年二季度或三季度將出現放量。
遠期影響:
大麥與菜籽的面積之爭可能出現,澳大利亞大麥的面積已經連續下滑兩年,兩者播種期均為3至5月,2023/24年度的面積之爭或并不明顯,但若中澳大麥雙反結束,2024/25年度大麥面積預計將顯著修復,菜籽的面積呈現下滑趨勢。
三、中澳菜籽貿易程序上最快何時能恢復?
澳大利亞菜籽目前出口標準不符合中國的入境檢驗檢疫要求,若中澳在菜籽貿易上達成協議,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討論。
關注點一:菜籽黑脛病
2009年中國質檢部門從進口菜籽中發現“黑脛病”病菌,隨即采取了過渡性檢驗檢疫措施,提高了油菜籽檢驗檢疫標準。黑脛病是一種十字花科的真菌病害,對油菜生長危害嚴重。帶菌量與菜籽的雜質含量成一定程度正比關系,因此這又關系到油菜雜質含量的標準。
關注點一:菜籽雜質含量
菜籽的雜質主要包括秸稈、異糧、雜草籽等,2016年4月中國質檢總局稱將實行更為嚴格的質檢標準,之后推遲到9月1日,要求雜質含量不得超過1%。8月31日加拿大總理訪華參加G20峰會,菜籽新規暫緩實行,我國進口油菜籽合同中的雜質率延續為2%以內。我國多處海關連續從進口加拿大油菜籽中檢出油菜莖基潰瘍病菌等檢疫性有害生物,中方暫停了兩家問題嚴重的加拿大油菜籽企業對華出口資質。2019年3月中國將菜籽進口雜質要求提高至1%以內,中國對加拿大菜籽進口量急轉而下,但雜質要求的提高保障了進口產品的安全性。
目前菜籽主要進口國對進口菜籽的雜質要求各不相同,中國是1%以內,歐盟是2%以內,日本是4%以內,據產業內進口商介紹,澳大利亞菜籽雜質含量一般為1.2%至1.3%。若澳大利亞菜籽希望出口至中國,出口商需要更新清理設備,成本將有所提升。
若中澳菜籽貿易協議的關注時間從去年11月G20峰會算起,半年后時間點或是6月份;若關注起點按照中澳大麥爭端熱議的今年3月份算起,半年后時間點是10月份。從程序上推斷,中澳菜籽政策轉變的時點最快在今年6-10月份。
四、澳菜籽22/23年度出口目標完成約七成
澳大利亞菜籽產量自2019年的230萬噸已經增長至2022年的830萬噸,增長261%。澳籽國內消費相對穩定,近幾年穩定在110至140萬噸,其余主要是滿足出口需求,出口占產量的75%左右,半數出口至歐盟。
歐盟菜籽主要進口自澳大利亞、烏克蘭、加拿大,澳大利亞也是每年將過半的菜籽出口至歐盟。從表中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在加拿大菜籽主要出口至中國的年份中(2019年此前),澳籽的88%都是出口至歐盟的,歐盟進口中澳籽占比是32%。近年來加拿大菜籽開拓轉基因菜籽的市場,歐盟也需彌補自身下滑的產量與進口需求之間的差距,歐盟在澳籽、烏籽、加籽之間平衡。
澳大利亞菜籽的主要出口地是歐盟、日本、巴基斯坦、阿聯酋。根據油世界數據統計,澳大利亞2022年10月至2023年2月菜籽出口280萬噸,同比增加60萬噸,其中69%出口至歐盟。若以70%的比例推算,澳大利亞當前年度出口可能達到412萬噸,完成了出口目標的66%,9月份前尚未出口量推算為212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