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lcn油訊
“一支穿云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在走出上一輪成本上漲的困境后,我國菜籽油加工業的發展態勢已如“離弦之箭”,新一輪的群雄爭霸正徐徐開啟。
今年元旦過后,國內菜籽油現貨價格持續走低,至今出廠均價已下降20%左右,包裝油廠的成本壓力逐步得到化解。
與此同時,和最強競爭對手豆油的差價也迅速縮窄:去年11月,每噸菜籽油的價格要比豆油貴出3000多元,如今的差價已降至700元左右。菜籽油的性價比優勢回歸,無論是家庭或者餐飲消費,都開始具備替代其他油類的條件。
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是進口原料大量到港,包括來自加拿大等國的進口菜籽,來自俄羅斯等國的進口菜油。
長期而言,我國菜籽油原料供應鏈結構已走向多元化。
在國家大力實施油料產能提升工程的背景下,國產菜籽產量連年提高;而全球菜籽進入豐產周期,進口菜籽源源不斷,進口菜油快速增長。
因此,業界共識是:供應趨向寬松將是菜籽油的中長期格局;憑借穩定充裕的供給優勢,加上菜籽油特有的風味及健康屬性,菜籽油的生產及消費增速都將高于行業整體水平,市場規模及份額均有望實現恢復性增長及穩步擴張。
這一共識令菜籽油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在菜籽油生產加工端,已集結“千軍萬馬”,其中的主力軍包括以下幾大陣營:
一、蓬勃發展的鄉村油坊
我國鄉村地區存在著大量的小型榨油坊,油料主產區幾乎每個村都有1-2家油坊。據調研,2020年湖南11個油菜主產縣(市)就有小油坊1500余家。
最近幾年,國產油菜籽幾乎全部用來生產濃香菜油,其中大部分流入鄉村油坊和小企業。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技術設備的不斷升級,鄉村油坊的數量及規模呈增長態勢;借助短視頻及直播平臺,不少鄉村油坊突破了空間限制、打通了城鄉銷路,走上了品牌化發展的道路,成為村級集體經濟的支柱產業。
未來鄉村油坊在菜籽產地加工業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二、具有產地優勢的區域油企
在我國油菜主產區,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菜籽油加工企業抱團發展,品牌效應和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主打小榨濃香的四川軍團最為出彩。在“天府菜油”公共品牌的引領下,2022年川油綜合產值突破650億元大關,骨干企業包括德陽年豐、新興糧油、成都紅旗、綿陽輝達、遂寧中豪等,龍頭企業年產值已突破30億元。
“湖南菜籽油”志在打造千億產業鏈,有200多家以菜籽油為主體的油脂企業,道道全、金健、長康、新金浩等為骨干企業。2021年湖南油菜產業綜合產值已突破470億元。
湖北省以出產雙低菜籽油和高油酸菜籽油著稱,本土品牌以“楚花香”、“荊花”、“接?!?、“天助”等為代表,菜籽油產業鏈目標到2025年綜合產值達到500億元。
三、具有產能優勢的加工企業
當前菜籽油原料的供應仍以進口菜籽壓榨或進口菜油精煉為主。我國菜系進口原料加工企業主要分布在華東、福建及兩廣地區。
代表企業以包括廣西澳加糧油、海南澳斯卡在內的澳加系企業最為突出,其進口菜籽年壓榨產能超過100萬噸,在國內居于領先地位,精煉菜籽油主要供應西南及長江流域的油脂企業。
隨著菜籽、菜油進口量回升,規模油廠的加工產能將進一步釋放;由于居于菜系產業鏈的上游,這些油企在行業定價方面顯然掌握著重要的話語權。
不過,大部分加工企業以供應散油和菜粕為主,在小包裝產品及品牌建設方面,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四、兼具規模與品牌優勢的頭部企業
食用油行業的領軍企業中糧、益海嘉里、魯花等在菜籽油品類的市場占有率仍位居前列,這得益于它們遍布國內的油脂加工廠、營銷網絡以及強大的品牌力。
以中糧為例,具有壓榨、精煉、灌裝、銷售等上下游貫通的全產業鏈優勢,不但在華東、華南地區有進口原料加工基地,在長江流域國產菜籽產區的加工能力達210萬噸;在川渝地區也不斷加強布局,成都菜籽小榨新項目預計今年10月完工。
但菜籽油行業的總體集中度較低,行業前三企業市場份額不足15%,暫未出現絕對龍頭。在各類植物油品種中,菜籽油的包裝化率最低,這為頭部企業提供了提高滲透率的機會。
未來食用油消費結構的分層現象會更加明顯,消費升級與消費降級或同時存在。菜籽油作為超級品類,擁有國產與進口、高油酸與低芥酸等豐富的產品線,上可攻高端,下可守大眾,也將為諸多中小企業的成長壯大提供沃土。
千軍萬馬齊上陣,菜籽油的擴張已勢不可擋,正成為最多市場主體參與、創新最活躍、競爭最激烈的油脂戰場。